查看原文
其他

以史为鉴,重温日本现代油脂工业的发展历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油脂工程师之家 Author 榨油工


福利:联系扑克小公举(id:puoke002)申请成为扑克财经App智咖;关注公众号引一汪活水(id:puokebaijia)获得大宗商品/投资交易领域更多干货。


转载自油脂工程师之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华日资油脂加工企业被没收,当时亚洲最大的制油厂大连日清制油与其他油坊合并后先后被改为公私合营联东油脂厂、地方国营旅大油脂工业总厂、大连油脂工业总厂。


大连油脂工业总厂日加工大豆300吨,成为国内当时最大规模的浸出油厂。战后的日本油脂企业很快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40年后日清制油又重返大连,日本的日清奥利友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丸红、不二制油等又重新进入中国。


1

日本的大豆榨油业

从满洲大量进口大量的大豆成为了可能,这给日本本土的榨油业也带来了活力。1900年前后的时期,在神户形成了仅次于大连的榨油基地。用于搾油的油料主要有:油菜籽和棉籽。由于满洲的大豆的连续供应,推进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豆搾油工厂的建设。1919年在神户地区25家搾油工厂开业,生产了1520万英镑(约68万吨)的植物油。

在日本大豆搾油的目的是制造豆粕,满足肥料需求。大豆油的几乎都是被出口到欧美,特别是美国。美国的大豆油需求,主要来从日本国内和在华日本企业出口。其背景是,先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12年从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大豆油6033吨,此后一直到1919年,每年都有超过3万吨的大豆油出口到美国。现在也无法想象的事情,满洲的大豆供应源的存在,是支持它的主要因素。


1924年,日清油脂工厂推出了高度精炼的大豆油。日清公司创始人大仓喜八郎将其命名为“色拉油”,色拉油就此得名,日清色拉油为日本第一款色拉油。

满洲的大豆供应的增加,对日本的大豆产量也产生影响了。日本的国产大豆的产量最大时达到过50万吨,随着从满洲的进口的增加而急速减少。只看到这个事实,进口对日本的农业看起来施加了压力,但日本的农业需要的大豆粕来满足化肥的需求增加为背景,日本的农业技术的变化,但结果作为国产大豆的生产下降了。

2
大豆搾油技术的变革
溶剂浸出法的出现


满洲的大豆产业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时候,溶剂提取技术作为新的搾油技术在欧洲被开发了。这之前的压榨法,从100公斤的大豆只能榨取约9公斤的大豆油,通过浸出新技术可以提取大豆中几乎所有的含有的油分。这意味着,大豆搾油的中心从中国(满洲)移动到其他国家的有意义了。

欧洲第一个利用溶剂浸出法开发大豆搾油的国家是英国,不久也波及了欧洲大陆,从满洲的进口大豆搾油一样,德国成为最大的大豆搾油国家,日本(满洲的日本企业在内的)一起引领世界的搾油业发展。

在日本也推进了溶剂浸出技术的研究开发。南满洲铁道研究所对该问题的努力,满铁豆油制造场进行试验制造,并取得了成功。

满铁豆油制造场:铃木油坊(溶剂浸出工厂)

大连的先行开工的日清制油、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各工厂也引进了新技术工厂的建设,推进大豆油精炼工厂建设,由此大豆油逐渐成为食用食品的基础。

随着在华日本油脂企业的扩张,在日本国内也引进了溶剂浸出法近代搾油工厂,在京滨、中部、阪神、北九州的等地建设,以从满洲供应的大豆和大豆油为原料,大豆搾油、精炼工厂的建设进展迅速,现代的日本油脂产业的原型形成了。

日清制油在昭和初期(1926年)从以前的大豆单一榨油完全蜕变,作为多元化的植物油工业的体制正在稳步巩固。经过精制加工的大豆油,随着技术设备的提高,其真正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尽管是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日清色拉油”品牌名称却在普通消费者中扎根了。

日本大豆榨油的黎明是满洲所带来的,因此也可以称作“在满洲盛开的大豆之花”(「満州に咲いた大豆の花」と称してもよ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3
日本油脂工业的发展


东北大豆,堪称日本现代榨油业的黎明,如上所述,满洲这个当时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地的存在带来的现代油脂工业的发展。但是,对日本的油脂企业来说,那之后的路程却决不平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不景气的到来,日本的通货紧缩等,但是最大的考验,还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丢失了在满洲提供大豆的基地。在大连及其他地区建设的油脂工厂全部失去,战争结束后,必须重新从零开始,而在满洲培养出来的经验支撑了这一过程。

1945(昭和20)年由于战灾,日清制油横滨工厂(原横滨神奈川工厂)被烧毁,二战结束后,日清大连工厂和其他驻外资产全部丧失。日清制油把被留下的那须工厂做为立足点,着手公司的重建。1947年(昭和22年)在长野县设立“东滨油脂化学工业株式会社”。1951(昭和26)年在横滨工厂重建浸出工厂,大体上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日清奥利友集团在日本国内拥有四个生产基地。拥有可停靠6万吨级大型货物船舶的码头。从原料的卸货到榨油、精炼,可以在“横滨矶子工厂”、“名古屋工厂”、“水岛工厂”等三个基地进行。除此以外,还有专门进行精炼的“堺工厂”。各工厂按功能、设备、地点划分进行生产。


1985年4月19日,大连至东京的空中航线才正式开通,乘坐日本航空公司首航包机的180名日本客人中有一位年届85岁老人,他就是后来的日清制油的董事长坂口幸雄。上世纪20年代初,坂口幸雄就读于上海著名的东亚同文学院。坂口毕业后来到当时属日本殖民地的大连,在日清油坊当职员。坂口幸雄在日清油坊表现突出,不久就升为日清制油大连支店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日本日清制油株式会社的董事。后来坂口定居大连,结婚生子。1945年日本战败后坂口幸雄回到日本,继续在日清制油株式会社工作,50年代成为日清制油株式会社的会长。坂口幸雄的大连情结促使坂口幸雄来连投资办厂,并于1988年9月在大连开发区宣告成立中日合资大连日清制油公司,中日合资大连日清公司是我国油脂行业第一个合资项目,由大连油脂工业总厂同日本日清制油株式会社合资的大连日清油脂有限公司,合资双方股份各50%,该项目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制油能力600t/d,炼油能力50t/d, 1990年10月建成投产。

为适应发展需要,2003年9月在北良港内建设的“大连日清制油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成为新的日清。日清投资额已达1.8亿美元;注册资本7754万美元;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日清新工厂建在大连北良港区,将依托港口的优势得到更快发展。
结语


而当今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美国,原先美国国内植物油以棉籽油为主,大豆榨油始于1911年。但是在那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的10年多时间里,大豆油的供应都依赖于从日本进口。美国成为像现在这样大豆的大生产国的契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提倡“增加大豆的供给,取得战争胜利”的运动,谋求大豆增产,1942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地,成为世界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了日本的大豆供应国,并推动了日本的现代油脂产业的复兴。
当年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中国,而从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二战后大连日清制油等日资油企收归国有,我国首套连续浸出生产设备在旅大油脂工业总厂的协助下建成,国内的油脂生产技术尽管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却落后于日本。1977年1月18日到2月21日粮食部食用油考察组赴日本考察了丰年制油株式会社、日本大豆制油株式会社、房总油脂株式会社等日本油脂企业。考察组学习并组织在国内推广大豆干燥——冷却——破碎——软化——轧坯直接入浸出的新工艺,平转浸出器新技术的应用;D-T蒸脱机及其余热的利用;两段层碟式汽提塔的试验;液体石腊尾气回收装置等。


1980年5月28日到6月17日,粮食部赴日“油料蛋白资源利用”考察团在日本东京、大阪、神户3个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团先后参观访问了东京农业大学,日本蛋白协会,味之素中央研究所,昭和综合研究所,不二油脂研究所3个研究机构及昭和产业、日清制油、房总、不二制油等13个工厂。左一为王尔惠先生,左二为郑成烈先生,中间为甄湧先生,右二为林昌瑞先生,右一为刘海棠先生。

当年号称亚洲最大的制油厂——大连油脂工业总厂由于总总原因而倒闭。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油脂企业大连日清制油又由中粮控投,更名为中粮日清。重温日本现代油脂工业的发展历史,以史为鉴,脚踏实地推进我国油脂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我国当今油脂行业工程技术从员肩负的重任。


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汇率市场风云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和机遇。
扑克财经特别邀请扑克智咖及新交所专家,分别从宏观视角下的资产配置、人民币汇率行情分析、如何应对汇率风险三方面为主线进行分析与交流,旨在帮助企业及机构投资者分析宏观市场及实战交易策略,为企业涉外贸易及衍生品交易中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答疑解惑。希望机构投资者及企业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采取合理规避工具。
欢迎贸易企业及机构投资者踊跃参加!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扑克智见·资产配置系列沙龙-汇率专场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